國內電視購物經過二十余年發展已經形成相對成熟的產業鏈。但是由于虛假宣傳、暴利運營,加之缺乏監管,電視購物公信力逐漸下降。1999年后,中國電視購物市場急劇萎縮,市場企業數量從原有的1000多家銳減到300家左右,電視購物從進入低谷。近年來,電視購物低谷過后又在反彈。上海文廣、湖南廣電傳媒、CCTV相繼開辟專業購物頻道,各也競相申請開辦新型的電視購物頻道,如快樂購物、愛家購物、開心購物、歡騰購物等帶有數字付費電視概念的新生購物頻道。
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《2015-2020年中國電視購物行業商業模式與投資風險分析報告》顯示,2011年,中國電視購物市場規模達到455億元,從事電視購物的運營商近150家;2012年電視購物市場規模達到578.3億元,同比增長27.10%;2013年的市場規模達到683.5億元;2014年的市場規模達到795.8億元。
電視這么好的推銷平臺,也給電視購物帶來了很多的想象。電視購物自風靡以來,也進行了大量的積極創新:
最初的電視購物通常是叫賣式的,主持人們不遺余力地,聲嘶力竭地號召觀眾們立刻打進電話,還在節目中刻意把電話鈴聲放出來,似乎有成千上萬的人正在搶購一般。
后來節目模式出現了創新,在英國比價競購的頻道PriceDropTV中,一定數量的商品會在不斷降價中銷售,售完為止。而觀眾為了搶到商品往往會在很短時間內出價購買,因此商品其實并沒有降價多少就已經賣光了。但是在這個時期電視購物從某種程度上講還是作為廣告存在的。
2014年,日本東京推出了一部深夜劇《我的紳士時尚》,講的是一個外表平平的公司中層干部想討好時尚的,開始研究如何改變形象,之后遇到一家銷售紳士用品的商店,12集電視劇就圍繞著手表、鋼筆、皮包、鞋子展開。節目得到克勒們的追看,也實現了邊看邊買的購物效果。類似的情況也逐漸在韓國電視劇以及國內電視劇中發生。
法國電信開發了一款手機應用“TVCheck”,可以用手機的攝像頭識別電視畫面,并將節目中的產品,如男主人公腳上的鞋、廚房里的炒鍋之類,推送到觀眾手機上供消費者選擇購買;美國電商eBay也開發了一款iPadApp“WatchWitheBay”,迎合人們電視購物的需求。
國內的電商也在加大這方面的投入,比如天貓與東方衛視合作,在電視劇《何以笙簫默》時,觀眾通過掃描東方衛視臺標即可進入網上商店購買劇中同款商品;蘇寧則在幾年前購買了視頻網站PPTV,期望利用視頻網站帶動電商的消費流量。相信隨著“邊看邊購”的流行,更多的電商會和電視節目合作,不僅是簡單的贊助,更多的是植入,讓觀眾在輕松的氣氛下,樂呵呵地“出手”。
其實電視一直以來都是最佳的推銷平臺,不僅僅對于生活消費品,在其它文化娛樂消費方面也能產生帶動。在移動互聯的時代,購物變得越來越容易,越來越輕松。但是如何打動消費者的芳心,變得越來越難。而如何通過熱門的電視節目把東西銷售出去,把收視率提高起來,既賺了又賺了眼球,成為電視人更高的追求,當然也是電商從業人員的新追求。而隨著《的新衣》和《中韓時尚王》兩檔節目的推出,又讓業界重新燃起了針對電視購物的研究,也成為目前電視購物的新潮流。
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產業咨詢領導者,專業提供產業規劃、產業申報、產業升級轉型、產業園區規劃、可行性報告等領域解決方案,掃一掃關注。